老施讲故事4:春节年俗杂谈
春节年俗杂谈
新春佳节,过年的习俗各地多有讲究而又不尽相同。
江南的“鱼米文化”。
中原黄河流域的“麦面文化”
有着很大的差异。多年来,由于首都在北方、历史上‘都城’很多也都在北方的,大家更多地关注了中原黄河文明,而使丰富多彩、底蕴深厚的南方年俗鲜为人知。
今天的老施讲故事,就是以江东为例,讲讲江南农家的春节传统习俗:
年夜饭
团团圆圆吃年夜饭,是春节过年最为重要的一项标志性活动。与北方“年夜饭”吃饺子不同,南方人的“年夜饭”则是以米饭为主食的一次丰富多彩的美味大餐。一进腊月,人们就开始为过年、吃年夜饭做准备。
杀猪宰羊;打年糕;
打塘起鱼;
做“传菜”;撒粉丝;
炸圆子;
刻羊糕等,都得提前做好,过年时派上用场。
大年三十年夜饭前,先要用猪头等供品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;
接着,还要在家中祭祖;
最后才“办年”——贴春联、烧香、鸣炮、吃年夜饭。
年夜饭的饭菜丰盛自不必说,还有长者坐正堂、按大小分席次而坐,碗筷摆放有讲究等等,习俗多多。
年夜大餐至少要十道菜,俗称“十大碗”。不管菜多到多少,有几道菜一定是必不可少:
一是圆子(肉圆、饭圆、素圆、鱼圆都行);
二是羊糕(或是猪头糕);
三是粉丝(以山芋粉珍贵);
四是鱼;
五是“八宝菜”或“传菜”。
圆子代表“团团圆圆” 、羊糕代表“步步登高” ;
粉丝代表“长寿”或“常来常往”;
鱼代表“年年有余”;
“传菜”和“八宝菜”代表传承和富裕。
“传菜”是用胡萝卜丝、百叶丝炒拌而成;“八宝菜”做法类似“传菜”,只是内容更加丰富,有茶干丝、马齿苋、咸菜等八样。
年夜饭的鱼要做几种,其中必须要有一碗叫“碗头鱼”——当晚不吃、三天年过后才可以吃(有的人家甚至一直留到正月十五),以示“连年有余”。“碗头鱼”以鳜鱼、鲳鱼、鳊鱼为上,宁可用“胖头”、鲤鱼也不用黑鱼之类,取“富贵”、“昌盛”、“冒头、出头”之意,整条鱼必须有头有尾不弄断、不去鱼鳞。
青菜豆腐不算菜,但可以端上桌子吃;狗肉平时连桌子都不给上,过年更是如此。敬酒、说吉利话、给压岁钱是年夜饭的常规;
年夜饭不泡汤,则表示一年的劳动要有收获、不能“泡了汤”。
吃年夜饭还要合上门,叫“关门守财”。
年夜饭的做饭、装饭也有讲究。做饭必须用大锅烧满满一大锅,吃不完的剩饭留着吃几天,不用烧新米,表示家有余粮——“吃不完”。做饭时,要 掌握好恰当的火候,以保证能炕出一锅“黄闷闷”不糊焦的好锅巴。
装饭时讲“添饭”,不讲“要饭”、“上饭”、“盛饭”,因为,
“要饭”,代指讨饭;
“上饭”,特指祭祖;
“盛饭”,谐音“沉、翻“——水乡人坐船忌讳;
“饭根”,添饭时一定要注意,不能铲坏锅巴,要保证能炕出一锅完整的好锅巴,这就是“饭根”。“饭根”一般当晚先放在香案上供奉,三天新年过后再移至米缸或稻仓上面,直至接上新的稻子播种;清明、谷雨时节,农家泡稻种、下秧苗时,才把最后残留的“饭根”锅巴烧了吃掉。
喝年茶 新年早餐前要喝茶、吃“茶果碟子”——也就是糕点、干果、小菜之类。
新年第一杯茶,要喝放糖的“欢团茶”,以祝愿新的一年甜甜蜜蜜。
过年喝茶、吃早餐的小菜,自然不能马虎,这也慢慢地形成了江东人平时吃饭讲究吃小菜的饮食习惯。小菜的品种丰富,酱瓜、茶干、香菜、咸罗卜、腌生姜等,应有尽有。久而久之,江东大地的采石矶茶干、黄池茶干、铜陵生姜蜚声大江南北,黄池筒子瓜、花津臭干及博望香菜享誉周边。
“欢团茶”,也是新春招待客人的第一杯茶,说是茶其实并无茶叶,而是由“欢团”、“咬头”和“糖”组成的一杯“糖茶”。“欢团”是以糙米、糖稀为原料,用杯(小碗)抛制的一种球状食品,以取“欢欢喜喜”、“团团圆圆”之意;“咬头”是指枣子、花生仁、桂圆等耐咬的干果食品。“欢团茶”用开水一泡,糙米自然散开浮上水面,“咬头”则沉入杯底,喝起来既不觉烫,还又香又甜。“欢团茶”喝上一半,主人一般会来加点开水,俗称“添财(才)”。“添财”时,主人还会说吉利话,祝饮茶者新的一年里“发财”、“升官”、“学习进步”等。饮茶者一般喝到杯底才能将“咬头”吃掉,以示一年到头、从头到尾都丰衣足食,顺顺当当。
“倒蛋茶”,上一年有新媳妇进门的人家,新年第一天,还有新媳妇上门“倒蛋茶”。大年初一一大早,新媳妇要在丈夫的陪伴下,端着泡好的茶,带着煮好了的红鸡蛋(一般提前由娘家提供),挨个向族亲长辈门拜年——敬茶、送鸡蛋。鸡蛋,在江东地区也被叫做”鸡籽“。“倒蛋茶“送鸡蛋,就是送来“鸡生籽”,寓意”送子孙“。长辈们一般会回赠几个生鸡蛋(必须成双数),叫”添子孙“,祝愿新人早生贵子,子孙满堂。
新年早餐
江东人传统的过年早餐,不同于北方以面食为主的饺子和面,而是富有江南特色的鸡蛋和年糕。
年初一早餐吃鸡蛋。新年第一天“礼从家出”,家族之间拜年,吃鸡蛋寓意多子多福、子孙兴旺。鸡蛋,都是五香茶叶蛋,清早有客人来拜年,主人一般都会装上一碗奉上。年初二,一般是女婿、外甥上门拜年,早餐会吃面条,寓意“常来常往”,其中三个“五香茶叶蛋”自然也少不了——俗称“三个蛋一碗面”,还有人家在新女婿面里埋放一只熟鸡腿,希望女婿跑得勤快。年初三吃年糕——寓意“步步登高”,年糕可以成块状放糖、用油煎着吃或煮着吃,也可以放上作料切片像面一样在滚水里下着吃。
拜年
拜年的方式,如今有贺卡拜年、电话拜年、手机拜年、网络拜年等多种多样,而传统的拜年只有“走动拜年”一种,而且大有讲究:
拜年的礼包“轻、重”一般人不太计较,但背包内一般要带上一对(条)糕,背来背去,以示“高(糕)来高(糕)去”、年年登高之意;回头,亲戚家还要给拜年者放回点礼品或其他糖点、花生等物,给小孩压岁钱,有的还给拜年的大人拿上鸡蛋(一定双数),总之,返回时不能空手,以示收获而归。
拜年最讲究的则是先后顺序。一般是先宗族,次舅父,再师父、后岳丈,尔后是姨婊亲等;于是,许多人就形成了年初一拜同宗长辈(有的家族干脆定在了年初一吃宗酒),年初二拜舅父、岳父,年初三···依次类推的拜年习惯。拜年见面的具体形式:大人以作辑问好为主,孩童则要叩头跪拜。一般做长辈的被请到堂前端坐,面前地上摆放着稻草编织或棉布制作的蒲团,俗称“拜席”。孩童进门向长辈们问安后,边在“拜席”上向端坐者叩头跪拜,边祝愿长辈健康长寿。周围人一般拿孩童逗乐,做长辈的则要给孩童押岁钱。这便是真正的“拜年”了。
颂春
过去,新年头几天或立春之日,乡村人家都会迎来“颂春”者。这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,俗称唱“见样歌”。颂春人一般系家传亲授、曲调独特,以一人单独成行居多,也有俩人或仨人成行的。颂春时,颂春者手持二胡、快板或小锣等民族乐器,一边说唱一边伴奏。说唱内容开头主要是以辞旧迎新、新春吉祥等唱词作铺垫,后面的内容则灵活多变,见到老人唱长寿,见到孩童唱聪慧;见到堂前双喜唱百年好合,见到黄、绿(孝)春联唱孝子、思亲;见到新屋唱华堂,见到牲畜唱兴旺……总之是随机应变,依情依景,见什么唱什么。唱得家主满意,一般都会赏喜钱;能察言观色唱出主人心思的,则能得到重重的赏钱。
动土
这是敬畏大地的一种祭祀仪式。仪式虽然相对简单,但对庄户人家非却常重要,必须要等三天年过后才进行。勤快人家为了能早点下地,有年初四、年初五就立刻举行“动土”仪式的。
“动土”仪式一般由“家主”一人举行就可以;工具简单,只要一把铁锹(锄)、一棵(柱)香、一挂鞭炮就行。“动土”前,要根据先生、黄历查明所谓“太岁”新年所在的方位;动土时,首先面对太岁所在方位焚香作揖、鸣放鞭炮,然后拿起铁锹掘土示意“动土”,口中念道“失出脸·····”等祭词,这样,动土仪式就算完成。
按照传统习俗说法,不“动土”的人家不能到田地里起菜,也不能做耕种等农活,更不用说建房、打井等重大事项。否则,不仅一年收成糟糕,还很有可能在“太岁”头上动土,造成家门诸事不顺。
其实,这是对大地以示敬重、对未来带有美好期盼的一种祭祀仪式,是一种古老农耕文明的传承。值得尊重!
施长斌,字有礼,当涂人,籍贯安徽省肥东,生长于江东横山(古南岳)脚下、丹阳湖畔新市镇。热衷于地方民俗、历史文化研究,出版了个人专著《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》,编著出版了《李白游踪》(当涂卷)等多部书籍,被央视国际频道、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,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。